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广东公布5个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正文

广东公布5个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时间:2023-09-25 10:11:27 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知识

核心提示

原标题:广东公布5个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原标题:内蒙古非遗“闹”元宵 :用最传统的闹方式过最传统的中国年

资料图 。图为薛籽女(左二)的内蒙面塑吸引外国友人  。 薛籽女供图

(新春走基层)内蒙古非遗闹元宵 :用最传统的古非过最国年方式过最传统的中国年

中新网呼和浩特2月4日电 题 :内蒙古非遗闹元宵  :用最传统的方式过最传统的中国年

中新网记者 张玮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遗元如果说腊八节是宵用年的开始,那么元宵节就是最传年的落幕 。

这个流传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中国传统节日将春节的热度推向另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闹习俗 。

2月4日,内蒙立春,古非过最国年大地开始解冻 ,遗元蛰虫逐渐苏醒。宵用在中国北疆草原,最传大街小巷弥漫着热闹的传统味道,延续着从除夕便开始的闹庆祝活动 ,迎接春天,闹元宵 。

食在清欢

中国幅员辽阔 ,历史悠久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各地不尽相同 ,例如 ,南方吃汤圆 ,北方吃饺子。而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黄河沿岸却有蒸花馍的习俗。

随着薛籽女揭开锅盖的瞬间,一屉花馍的香气氤氲而起,孙女们围成一圈  ,细数着奶奶的年节记忆。

面塑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薛籽女从小生长在黄河岸边 ,未曾离开过 。过年时蒸花馍 、炖黄河鱼 ,热气腾腾便是我儿时记忆里的年味 。

图为薛籽女和她制作的面塑 。 薛籽女供图

抓髻娃娃是薛籽女每年都要特意给子孙们蒸的花馍样式,既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又有抓‘疽’祛病的含义 。

年近70岁的薛籽女已经记不清是妈妈 、姥姥  ,还是奶奶,在她心中种下了这样一个娃娃的形象。

虽然孙女们年纪尚小 ,但在她们的心中 ,奶奶已经用舌尖上的味道为她们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

观在指尖

正月初十起 ,莫尼山非遗小镇里的蒙古族皮艺传习基地便人来人往,除了大型皮雕画《黄河向西流》首展震撼吸睛  ,福文化皮艺作品成为游客及探亲者热衷的伴手礼 。

图为游客驻足蒙古族皮艺传习基地欣赏皮雕画。 莫尼山非遗小镇供图

蒙古族皮艺又称皮雕画 ,是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在动物皮革上经过雕刻、烙烫  、彩绘而成的艺术作品  。2021年 ,蒙古族皮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蒙古族皮艺走出国门参展第五届梅克内斯国际旅游论坛。

图为蒙古族皮艺非遗传承人贾宏伟正在制作皮雕画, 贾宏伟供图

蒙古族皮艺非遗传承人贾宏伟介绍,颇受欢迎的福文化系列是以天下第一福为创作原型 ,运用蒙古族皮艺制作技艺让这一题材与非遗结合。蕴含了祈愿祝福的美好愿望。

上千件不同年代的唐三彩及景德镇名瓷、用泥塑场景还原二人台民俗的非遗泥塑长廊……元宵节期间,莫尼山非遗小镇将上百项非遗项目聚集,让中国气韵浸润人心。

闹在街头

非遗项目双墙秧歌文武结合闹元宵;保存完好的云中鼓乐响彻天际;流传300余年的脑阁  、握阁 、抬阁一展空中俏皮……

清朝年间 ,从晋 、陕 、冀等地带入托克托县的社火文艺,融汇当地的古城文化、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托克托社火 。

而只在元宵节现身的距今100多年历史的托克托河口老龙是呼和浩特地区资格最老、知名度最高 、表演技艺最好的传统舞龙非遗项目。

传统老龙为两条龙灯 ,一条火龙、一条水龙 。龙头重达七八十斤,龙身长3丈余,由12骨节和龙尾组成 。

图为托克托河口老龙 。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舞龙时,需2至3班人轮舞,每班10余人 。龙舞伴奏为龙咚鼓,凡是会鼓点的路人皆可上手一试,在鼓声中祈愿吉祥  。

图为托克托河口老龙伴奏的龙咚鼓。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已定居香港的刘洪生今年回到故乡托克托县过年 。小时候跟着老龙走街串巷 ,鼓点还没忘 ,还是儿时的热闹和年味儿。虽然有些手生,但随着老龙起舞 ,刘洪生手中的鼓槌很快便合上了伙伴们的拍子 。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用最传统的方式过最传统的年,这便是中国的‘年’文化。(完)